一直很喜歡Alicia KeysEmpire State of Mind,她用她渾厚且堅毅的聲音,告訴我們在紐約這個鋼筋混凝土的都市叢林中,沒有完成不了的事情,沒有征服不了的夢想,因為這裡是紐約,世界的夢想之都。Alicia不僅唱出了自己的紐約故事,也讓所有聽到這首歌的人對紐約這個城市懷抱著無比的想像。同樣,福山雅治的「東京三部曲」也説出了自己與東京的故事,由〈東京〉、〈東京にもあったんだ(東京也有)和〈Beautiful Day〉三首歌的接續,讓我們聽到一個由長崎到東京打拼、懷抱著音樂夢想的年輕人的逐夢之路。不管是紐約還是東京,在Alicia Keys和福山雅治的聲音中,這兩個城市閃閃發亮,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和無邊的希望。這就是我喜歡城市故事的原因。

紐約我愛你.jpg  巴黎我愛你.jpg

我也喜歡城市電影。因為城市電影跟Alicia的歌一樣,可以說出城市以及城市中各行各色的人的故事。以紐約和巴黎為題材的城市電影不少,比如近兩三年由埃曼紐爾監製的「愛之城」系列── 《巴黎,我愛你》(2006)和《紐約,我愛你》(2009)就是絕佳的例子。這兩部電影皆非單一導演執導,而是由多位導演以短片的形式組成,既無連貫的故事,也沒有同樣的角色,在一個接著一個的相異故事中,我們得以看到每個導演對這兩個城市的想像,以及由此帶出的城市愛情故事。在《紐約,我愛你》中,岩井俊二把日本宅男搬到了紐約,讓由奧蘭多布魯飾演的音樂宅男和一個喜歡杜斯妥耶夫斯基的女孩譜出一段紐約愛情故事;費斯阿金則把焦點放在紐約眾多的外來移民人口,顯示了紐約的混雜性;印度女導演米拉奈爾則講述了一個跨越宗教信仰的愛情,點出了紐約的多元化與包容性;安東尼明格拉的劇本訴說了一個老去的聲樂家和年輕的飯店侍者的故事,似乎要讓我們想起往昔的紐約之風情;姜文則導出一個黑幫、小偷、美女的幽默故事。在不同背景、不同性別、不同人種的導演眼中,一樣的紐約雖然具有不同的形象和故事,但一樣的是,大家都表達了紐約所具有的多元混雜特質和濃厚的藝術性。

 一頁台北.jpg  一頁台北3.jpg 

台灣也趕上了城市電影的熱潮,由文溫斯德監製、陳駿霖執導的《一頁台北》(2010) 和蕭雅全執導的《第36個故事》(2010) 算是這一浪潮在台北濺起的浪花。《一頁台北》講述了一個經常去書店讀法文文法書的少年和書店打工女孩的故事,他們兩個人經過黑色喜劇般的「一夜台北」後,愛情悄悄的在兩個人的心裡滋生。在這部電影中,導演用24小時不打烊的全家、誠品書店和師大夜市、在公園裡跳舞的媽媽、捷運等來鋪排台北的形象,而透過心繫在法國的女友的小凱、甜美又帶點哀傷的書店女孩Susie、等當兵的高高、高高暗戀的同事桃子、一心想當大哥的阿洪和他的跟班混混三人組、前黑道老大豹哥、警察基永、女朋友媛媛和女朋友外遇的對象雷蒙這些人物的交錯組成了台北的故事。《第36個故事》則是一則城市、咖啡與愛情的故事。由女主角朵兒的「朵兒咖啡館」開始,由妹妹薔兒以物易物活動出發,討論了心理價值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張瀚飾演的群青提供了35個故事來以物易物,最終換回了他與朵兒的「第36個故事」。在這兩部電影中,意欲把台北塑造成一個甜蜜又帶點感傷、濃醇又帶點喜感的戀愛之都。不過,不管是裹上幻夢糖衣的無厘頭式黑色喜劇的《一頁台北》或是原本希望營造出濃醇氣氛卻在冷冽的第三者旁白和讓觀眾不明就裡的35個故事中拉出距離感的《第36個故事》,我都讀不出屬於「台北」這個城市的特質和專屬這個城市的記憶,而兩部電影中的人物正如藍祖蔚對《第36個故事》的評論一般,大家都沒有真的進駐朵兒咖啡館,當然也沒有一個人真的進駐「台北」,一切都是那麼虛幻不實,這兩部電影只不過是建立起一個名為「台北」的空中樓閣而已。

第36個故事2.jpg 

 一個城市應該有一個城市的故事以及其有承載的歷史印記、城市特色和文化想像,她可能很厚重也可能很輕盈;她可能很寫實也可能夢幻;她可能很黑暗也可能很色彩斑斕,但不管怎麼樣,她都不可能是那麼無根、空幻。我想我們都該好好想一想到底什麼是「台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owda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