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出自:http://cape7.pixnet.net/blog/ )

 
昨天看完《海角七號》後,匆匆忙忙跑去上日文課,但是上課時,耳中卻一直出現電影中那七封情書的日文獨白,因此我好像是在夢遊狀態中,隱約把尊敬語、謙讓語的文法聽完。老實說,我對這部電影挺失望的。

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確是拍出了台灣鄉村的憨厚魯直,那幾個小人物都很可愛,雖然大家的生命都有一種缺憾,比方茂伯一直夢想著登台彈琴、水蛙愛慕著老闆娘、勞馬的魯凱公主離開了他等等,但他們都有著一種打不死的生命力。而且恆春也被拍的頗美,這種美是很庶民的生命樣態,雖然髒髒亂亂,一點也不精緻,卻有一種旺盛的生命力,如同電影中小人物們,即便它最終仍是無法留住年輕人。同時,電影在多元族群融合的氣氛下,創造出一種合諧美好的生活遠景,不管你是本省人、原住民、客家人(抱歉,電影中沒有外省人,除了最後一幕那幾個阻止日台戀情的國民黨軍人),不管你是男人、女人、老人或是小孩,只要有追逐夢想的勇氣,生活就會有出口。整體來看,電影的選角、台詞、場景都還行,並適當的帶出台灣農村人口外流和在地經營的問題,也表現出台灣庶民文化的趣味與活力。這幾個因素讓長久以來無法參與台灣菁英藝術電影的觀眾,得到一次參與的機會,因此創造出三億元的票房紀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部電影是完美的。我覺得電影中的許多環節仍是粗糙,故事內容也出現漏洞,比如沒有很精準的處理1945年的日台苦戀與阿嘉和友子的日台狂戀之間的關連性,這也讓1945年的苦戀故事變成電影中的唯美氛圍。然而,若是細緻處理這條線索,也就無法繞過歷史觀的問題,更會對導演試圖透過電影提出解決當前台灣問題的解藥:「包容」、「原諒」,產生極大的質
疑。此外,看似議題豐富的電影內容,其實多屬於表面性的討論,沒有深入挖掘任何一個議題,因此最後的結果就是什麼都談了,但也什麼都沒談清,過於淺化這些議題。


(照片出自:http://cape7.pixnet.net/blog/ )
 
導致如此結果的原因,我覺得出於我們沒有真誠的面對被日本殖民的歷史以及當前台灣社會的問題。雖然電影企圖藉由兩段台日愛情和一場逐夢演唱會,導出多元民族文化包容與原諒的議題,但是,是否這樣不清不楚、隱隱晦晦、簡簡單單的包容與原諒,就可以解決台灣當前的困境呢?更何況這當中有多少是想像與虛構呢?電影中教師(男性/殖民主)寫給學生「友子」(女性/被殖民者)的七封情書,雖然對白唸得深情,但內容卻偷渡了殖民主的高姿態,最終讓情書不經意變成是殖民主給被殖民者的告白。而友子本人卻從頭到尾都隱身在電影中,我們始終不知道她的感受,甚至連她的孫女也被消音,這是被殖民者的宿命嗎?此外,在太平洋戰爭時,「國境之南」指涉的是大日本帝國最南方的領土──台灣,但阿嘉的自創曲名卻延用了這個詞彙,即便這裡指涉的是台灣最南方的領土──恆春。同時,電影中對台灣的各個族群的描寫仍是太過刻版,客家人是勤奮努力的、原住民是剽悍的、能歌載舞的、本省人是最具有在地關懷的。這些奇怪的邏輯和刻板的理解,都讓我起了一種不太舒服的違和感。在這樣的違和感中,我很懷疑電影中所期待的「多元族群融合」的遠景是否有可能?

電影的最後,友子在碼頭默默尋找著他的日本情人,即便她的日本情人已經拋棄她,她還是無怨無悔、沒有憤怒、沒有怨懟的找著她懦弱的情人,似乎沒有恨也沒有痛。那個畫面是那麼的美,美到讓人覺得不真實,也太乾淨,乾淨到讓人覺得是一種假象。然而,正因為有這個畫面,反而讓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至今仍是活在日本殖民的陰影中,不管是有意識、無意識。
 
我們到底要怎麼面對自身的歷史?並以此作為一種養料,豐厚我們現在的生活呢?我們的小說家提不出一個方向,我們的導演也提不出一個方向,我們的研究者更提不出方向。這樣的結果,清清楚楚的顯示出台灣目前知識文化界所面臨的困境。然而,在這樣的時代中,我們能夠做什麼?這應該是我們更需要思考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owda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