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書會讀壺井榮的《二十四隻眼睛》,看完後感動萬分,眼淚又給騙騙去好幾公升,雖然makoko小姐一再強調以她對小一學生的了解,此片應該改名為《二十四隻邪惡的眼睛》為佳。(這是現在小學老師的心聲)壺井榮的此篇作品是戰後反省二戰的佳作之一,藉由三個世代(大石老師、大石老師的學生、大石老師的孩子)的視角,以三種角度(被戰爭掠奪親人的母親、戰爭犧牲者、受軍國教育的小孩)來反省二次大戰,算是層次相當豐富的作品。也因此,在1954年由導演木下惠介翻拍成同名電影,此部電影每每入選日本電影的十大佳片,成為昭和電影史的經典作品之一。電影是走溫情路線,最簡單的說明就是《魯冰花》大概是台版的《二十四蕊目睭》,看了不流眼淚者大概會被批評為鐵石心腸。

(小石老師與二十四隻眼睛的合照)

(步行八公里後,小學生們終於看到想念的小石老師。此段在電影中為中段一小高潮,但makoko小姐卻認為此是最不可信的橋段。)


(緬甸的豎琴)

日本戰後拍了不少反省二戰的電影,比如市川昆的《緬甸的豎琴》(1956),這是由竹山道雄卅的小說翻拍成電影。主角水島是在東南亞戰線上的一個小兵,在戰事生死關頭的時刻為緬甸的當地人所救,最後在當地皈依佛門,並在他回歸的路程上,沿路埋葬曝屍荒野的士兵。這部電影的宗教色彩濃厚,水島沿路收屍的過程正宛如一場贖罪的過程,不過最後他以僧人之姿對他昔日的長官行軍禮的部分,仍是令人不免心驚。

不過在這兩部反戰電影中,比較少見日本批判帝國主義、軍國主義的面向,反而是不斷的、反覆的告訴我們「其實我們(日本人)也是受害者」,較缺乏批判的面向。關於這個缺乏的部分,我想大概能從日本的紀錄片中去尋找,比如原一男的《怒祭戰友魂》(1987)或是《東京大審判》等等。其中,特別要介紹《怒祭戰友魂》。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並投入許多兵力於海外的戰場,因此這些效忠日本天皇的士兵,許多就這樣在葬身太平洋孤島之上,在日軍敗退之際,這些孤立無援的戰士們,不知道他們所尊崇的神及天皇,巳經遺棄他們。為了生存只好不擇手段,吃人肉的行為從不得巳而為之到司空見慣。《怒祭戰友魂》主角奧崎謙三,就是這群被遺棄的日本士兵之一,他曾參與太平洋戰役,是極少數倖存者之一。戰後,奧崎對於天皇、對於帝國、對於軍國主義的憤怒,同時為了要幫戰死同伴爭取公道,他以暴怒的姿態作了許多反社會的恐怖舉動。在紀錄片中,他不斷的以暴力和憤怒的手段,逼迫戰時同僚承認吃人肉的事實,也曾以彈弓攻擊天皇(他認為天皇裕仁是二戰最大的逃犯),並策劃以座車攻擊當時因教科書事件引發爭議的文部大臣坡田,甚至策劃謀殺戰爭時期的部隊中隊長(因為他認為中隊長逃避處刑事件),並希望導演原一男可以協助他拍下殺人的畫面。這部紀錄片中反省二戰的方式,完全迥異於日本電影中的溫情與濫情,反而以憤怒、暴力呈現,這可作為另一面向的參考。

關於日本的反戰電影或紀錄片,我看過的不多,所知有限,因此此篇小文對專家而言真是雕蟲小技,不足掛齒。不過最近在愛買的特價花車上,以28元的低價買到一些歐洲反省二戰的電影,如《帝國大審判》等等。這事除了告訴我們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有事沒事多去大賣場尋找特價是「渡時機」的好方法外,也讓我覺得應該把
歐洲和日本的反戰電影拿來比較一番,正如我們讀書會企圖把本月的日本左翼文學和反戰文學與下個月的俄國同類文學作比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owda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